产品案例

小龙虾防治实用手册

小龙虾

  

 克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俗称小龙虾、龙虾、螯虾等,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目足、爬行亚目、螯虾科、原螯虾属。原产于北美,1929年由日本传入我国。

一、小龙虾的生活习性

    小龙虾在食物丰富的静水沟渠、池塘和浅水湖泊中较多,营底栖爬行生活,昼伏夜出,白天多潜伏在水体底部光线较暗的水草丛、树枝、石隙间及洞穴中,摄食多在傍晚或黎明,尤以黄昏为多。小龙虾对水温的适应范围广,在水温10 ~ 30 ℃的条件下均可正常生长发育,最适水温为25 ~ 30 ℃,水温低于10 ℃或高于35 ℃ 小龙虾摄食明显减少。

    小龙虾具有占地盘、攀爬和掘洞能力。小龙虾的掘洞行为是其一种重要的生存和生殖对策行为,这与其很强的领域性、明显的穴居栖息、穴居交配与产卵相关。小龙虾掘洞活动一般在黄昏和翌日清晨之间,成虾洞穴深度为50 ~ 80 cm,幼虾洞穴深度为10 ~ 25 cm,洞穴离水面上下 10 cm 左右,洞穴分布于潮湿池埂、水中斜坡及浅水区的池底部等。小龙虾的掘洞行为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水质较肥、底层淤泥较多、有机质丰富的条件下其洞穴明显较少,而静水或缓流水体中洞穴明显多于流水和急流水体。小龙虾掘洞具有明显的季节性,8 ~ 10 月掘洞强度最高,4 ~ 7 月次之,12 ~ 翌年3月几乎没有掘洞行为。

    小龙虾与其他甲壳动物一样,必须蜕掉体表的甲壳才能完成其突变性生长。小龙虾一生蜕壳25次,蜕壳与水温、营养及个体发育阶段密切相关,蜕壳多在夜间进行。在温度合适的环境下,如水质良好、饵料充足,刚离开母体的幼虾经2 ~ 3个月的饲养即可上市。


图1、抱卵虾

 小龙虾成虾为杂食性,主要以大型水生植物、小型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幼体、藻类、豆类、谷物、有机碎屑等为食,也食陆生植物的茎叶,也喜食人工配合饲料。自然条件下的小龙虾胃中食物大多是各种植物碎片,动物性饵料成分较少;当环境中动物性和植物性饵料均很丰富的时,小龙虾表现出对动物饵料的强烈嗜好。在食物缺乏或密度过大时或相互残杀,或残食所卵,或越塘逃跑。相互残杀时,大虾吃小虾,硬壳虾吃软壳虾。

    自然条件下,小龙虾的繁殖季节为 7 ~ 10月份,其中以 8 ~ 9月份为高峰期,一年之中产卵1次,2年以上的雌虾怀卵100 ~ 1000 粒,小龙虾有“抱卵护仔”的习性。(图1


二、健康养殖小龙虾的关键点

    就养殖模式而言小龙虾的养殖有单养模式与混养模式,就养殖方式而言有稻田养虾、虾蟹混养与池塘养虾(图2),无论是哪一种养殖方式,健康养殖小龙虾必须遵循其生物学基本习性,以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为基本点。


图 2

 1、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

虽然小龙虾在水质差的水体中依然存在,但人工养殖时不能错误的认为小龙虾对养殖水体水质条件要求不高。人工养殖时要为小龙虾营造食物充足与隐蔽、栖息、蜕壳的良好场所,应在养殖水体内挖环沟,种植适量的沉水植物如伊乐藻(图3)、轮叶黑藻(图4)、麦黄草等,同时可投放适量的螺蛳与套养适量的滤食性鱼类,以调控养殖水体的水质和底质。

图 3    图 4   


    2、做好防逃准备

小龙虾具有掘洞和逃逸的习性,因而人工养殖小龙虾时应做好防逃准备,如加固池埂、在养殖水体周围和进排水口设置防逃设施等。

3、适宜密度

    由于小龙虾具有较强的占地盘能力,高密度会导致小龙虾对空间和饵料的竞争。试验表明,随小龙虾的放养密度增加,其生长率、成活率与蜕壳率均呈下降趋势,且密度越大个体差异越大,因此人工养殖小龙虾时应根据养殖水体的条件与养殖模式确定适宜的放养密度。

 

小龙虾的放养密度

 

种虾

幼虾

长度(cm

8-12

5-8

3-5

1-3

尾数(只/kg

15-20

20-30

40-50

100-150

放养量(kg/亩)

60-100

80-110

150-180

200-240

 

 

 

    4、加强饲料管理

① 科学投饵。坚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投饵原则,虾快速生长期每天投饵2次,上午1次占30%,下午一次占70%。投饵量为虾体重的5 ~ 8%。投饵次数、投饵量应根据天气、水质、虾的活动情况等灵活掌握,如天气闷热、暴雨、蜕壳期等少投或不投。

② 水草养护。水草种植初期要注意施肥(如氨基酸液、硅藻旺等)培草。随着水草长高应适时调节水位,以保证水草草头不露出水面,以防止水草因阳光暴晒而发黄死亡。高温养殖期对密积的水草要进行刈(yi)割,以维持1/2 ~ 2/3的水草覆盖面积与保证水体溶氧充足,同时应及时捞除水体中漂浮的水草,也要防止水草因粘泥、生虫等腐烂而败坏水质。如池中水草少,可大量移植水花生、水葫芦等。

③ 水质调节。保持水质清新,水位保持在0.8 ~ 1米左右,透明度为30 ~ 40 厘米,PH值为7.5 ~ 8.5,溶解氧3毫克/升以上。合适的透明度是水草正常生长的保障。养殖塘如透明度过低会降低透光率而影响水草的光合作用,而使水草发黄或死亡;如透明度过高会使丝状藻类如青苔等的大量繁殖。透明度过低时可选用“底优美或分解底改王”配合“浓缩芽孢杆菌或激活”全池泼洒;透明度过高时可适当施肥,可选用“生态液肥或硅藻旺”。

     水质调节的基本方法是,投饲养殖期间每10 ~ 20天定期泼洒“底优美”或“硅藻旺”以维持良好水质,高温养殖期每10 ~ 15天定期泼洒“超浓缩EM”或“激活”以促进养殖水体有机污物分解转化,维持良好水质。

④ 底质养护。小龙虾为底栖甲壳类动物,维护良好的底质是养殖小龙虾成功的基础。定期使用“超浓缩EM”,特别是定期使用“激活”,水温18 ~ 28℃时每15 ~ 20天使用一次,水温超过28℃时,每7 ~ 10天使用1次。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调节水质与改良底质,尤其是定期使用“硅藻旺”、“分解底改王”或“底优美”等,加速对池底有机污物的氧化分解,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一般在4 ~ 5月份时每20 ~ 30天使用一次,6 ~ 8月份时每10 ~ 15天使用一次,9月份后可随时根据水草状况灵活使用。

⑤ 蜕壳期管理。清除小龙虾敌害生物与防止蜕壳期间发生残杀是蜕壳期管理的基本要素。加强营养确保蜕壳前良好的营养条件,蜕壳前3 ~ 5天及时全池泼洒“活性乳化钙”或“钙磷双补”或泼洒磷酸氢钙或磷酸氢二钙,并注意蜕壳期间降低投饲量,蜕壳后3 ~ 5天加大投饲量。

⑥ 定期口服免疫制剂提高小龙虾免疫抗病力。在小龙虾快速生长期每天口服1次“免疫多菌”,以提高小龙虾免疫抗病力,并促进小龙虾快速生长;在疾病高发期每隔10 ~ 15口服“断肠克星+电解多维”5 ~ 7天,以保肝护肝,提高小龙虾抗病力。

⑦ 加强防逃。做好防逃措施,加强防逃检查,严防逃虾,做好敌害清除工作。

三、小龙虾常用药物与用药禁忌

    在小龙虾疾病防治或水质改良剂过程中,为避免药害事故发生,选择药物时应严禁使用有机磷类(如敌百虫、辛硫磷等)、菊酯类(如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等)杀虫剂,在小龙虾的繁殖期间禁止使用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等杀瞒剂,以防对受精卵孵化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尽量避免使用小龙虾耐受力低的药物如溴氯海因等。

常用的小龙虾疾病防治药物如下表:

类别

产品名

主要用途

杀虫剂

纤虫净

防治小龙虾固着类纤毛虫

 

 

杀菌剂

原碘

防治小龙虾肠炎、黑鳃、烂鳃、甲壳溃疡等细菌性及真菌性疾病

中药碘

蛭弧菌

防治长期阴雨天引起的虾弧菌感染,虾偷死等情况的发生

清弧菌

 

 

 

 

 

 

水质改良剂

应激解毒宝

降解水体药物残留、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的残留

解毒绿水宝

 

底优美

改良底质,分解氧化水体多于有机杂质,降低养殖水体化学耗氧量,增加水体溶氧,降低氨态氮、亚硝态氮,促进养殖水体氮循环,改良底质和水质。

 

分解底改王

 

水底双改

硅藻旺

培藻、肥水、培草

超浓缩EM

分解养殖水体有机污物,促进养殖水体氮循环

激活

电解多维

提高小龙虾的抗应激力

 

       口服制剂

免疫多菌

口服防治小龙虾细菌性疾病

断肠克星

保护肠道,防治小龙虾肠炎

电解多维

平衡与补充小龙虾必需维生素,提高小龙虾抗应激力

 

 

四、小龙虾常见疾病防治

    小龙虾常见的疾病可分为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与固着类纤毛虫病等。

1、白斑综合症

    〖病原〗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spot syndrome virus,WSSV)WSSV为有囊膜的杆状病毒。

    〖主要症状〗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虾患病初期停止摄食,随后有濒死虾在池塘边的水面上游动,其表皮具圆形的白色颗粒或白斑。

    〖防治方法〗第一天全池泼洒“粒粒氧”,第二天全池泼洒“原碘”,在第三天全池泼洒“解毒活水宝”:外用药物时同时口服“断肠克星+免疫多菌+电解多维3 ~ 5天。

    〖注意事项〗外界环境应激如提高PH或细菌病也可能导致虾甲壳上出现白斑;确诊患病毒病时不得使用强刺激性药物;饲养活动应以避免小龙虾应激活动为原则。

2、固着类纤毛虫

    〖病原〗由聚缩虫、累枝虫、钟形虫等固着类纤毛虫寄生引起。

    〖主要症状〗患病虾行动迟缓,食欲下降,乃至停食。固着类纤毛虫在虾体大量寄生后,肉眼即可看到一层灰白色、浅绿色的绒毛状物,全身粘满污物,妨碍虾的活动、摄食、蜕壳,影响虾的生长。患病严重时,会影响克氏原螯虾的呼吸而造成大量死亡。固着类纤毛虫常寄生于克氏原螯虾的体表(图4、图5)、附肢、腮等处。

固着类纤毛虫常与丝状藻类或其它原生动物共存,在虫体之间还粘附一些单细胞藻类、有机碎屑和污泥等,从而使寄生虫部位发生色泽变化,如变为黑色俗称为“黑鳃”,这与鳃部附着的污物颜色有关。


     

                    图 4                                                    图 5   

    〖防治方法〗第一天全池泼洒“应激解毒宝”和“底优美”,第二天全池泼洒“纤虫净”。

    〖注意事项〗克氏原螯虾蜕壳期间禁止使用药物全池泼洒;如克氏原螯虾体表有大量的丝状藻类大量附着时,可连续使用两遍“纤虫净”全池泼洒;为防止细菌性疾病感染,建议在泼洒“纤虫净”后全池泼洒一遍“原碘”。

1、偷死症

    主要症状表现为小龙虾爬于岸边、行动迟缓、螯足无力、停止摄食,俗称为“偷死”。

    〖病原〗据报道,该病的病原有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嗜水气假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l)等。

    〖主要症状〗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主要症状为:病虾螯足无力,行动迟缓,甲壳外观无白色斑也无其它症状,病程发展快,几天内即大量死亡。解剖可见肝胰脏肿大,颜色变深,甚至坏色;空胃,肠道拥堵,颜色分节现象。

    弗氏柠檬酸杆菌引起的主要症状为:病虾不摄食,螯足无力,行动迟缓,应激能力较弱;部分个体体表变黑,甲壳内壁无白斑及其他明显症状;解剖可见肝胰脏颜色淡黄,肠道内无食。

    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主要症状为:开始发病时,病虾螯足无力,行动迟缓,甲壳内壁无白斑及其他明显症状;解剖可见肝胰脏肿大,肠道馁无食。发病初期死亡率不高,死亡数量逐渐提高,高峰期死亡率高达40%

    〖防治方法〗第一天全池泼洒“粒粒氧”,隔4 ~ 8小时后全池泼洒“电解多维”和“蛭弧菌”,连续泼洒两天;或者先泼“粒粒氧”,隔4 ~ 8小时后全池泼一遍“原碘”隔一天之后,再泼一遍“原碘”。

    〖注意事项〗该病多发于5月左右,也常与固着类纤毛虫病并发;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小龙虾患病的主要原因是投喂冰鲜海水杂鱼;治愈后,为防止病情反复,建议全池泼洒“硅藻旺”以改良水质和底质。

2、螯虾瘟

    〖病原〗丝囊霉菌属的变形藻丝囊霉(Aphanomycesastaci),又称龙虾瘟疫真菌。

    〖主要症状〗螯虾瘟(Crayfishplague)是危害小龙虾的高度传染病,实验条件下可感染中华绒螯蟹。患病虾瘟的病虾主要表现为失去正常的厌光性,如白天在开阔水域可见到病虾,有些运动完全失调,背朝下且不易纠正其姿态。临床下,患病螯虾在薄表皮透明区域下面的局部肌肉组织,特别是前腹部和足关节处初期为变白,并经常伴随局部的褐色黑化,这是最常见的症状。

    〖防治方法〗第一天先泼洒“粒粒氧”,两个小时后全池泼洒一遍“原碘”,隔一天之后,全池再泼洒一遍“原碘”;外用药物时同时内服“氟苯尼考+免疫多菌+电解多维”3 ~ 5天。

    〖注意事项〗治疗时或治愈后须注意使用氧化类改水剂如“底优美”等消除养殖水体的有机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