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ond slide
Second slide
Second slide
您的位置: 首页 > 应用案例 >

应用案例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江苏纳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电 话:0517-88297166
传 真:0517-88294766
地 址:江苏盱眙经济开发区合欢大道35号

应用案例

河蟹养殖技术分析

日期:2025/10/29 16:41:56 人气:26

河蟹养殖技术分析

河蟹1

河蟹技术100问

一、河蟹的基本知识

1、      河蟹有几种?

河蟹属甲壳类方蟹科绒鳌属,在我国有4种,即中华绒鳌蟹、日本绒鳌蟹、狭额绒鳌蟹和直额绒鳌蟹。狭额绒鳌蟹和直额绒鳌蟹不但个体小,产量也小,无经济价值;中华绒鳌蟹和日本绒鳌蟹即为我们通常所称的河蟹、毛蟹、螃蟹和大闸蟹等,其个体大,肉质好,产量高。中华绒鳌蟹在我国渤海、黄海与东海沿岸诸省均有分布;它有两个种群,其中北方种群以辽宁(黄河)水系蟹为代表,南方种群以长江(瓯江)水系为代表。日本绒鳌蟹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自治区)沿海以及朝鲜西岸、日本沿岸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它也分两个种群,其中北方种群以绥芬河水系为代表(当地称“俄罗斯大蟹”),南方种群以南流江水系为代表(俗成“合浦蟹”)。

  中华绒鳌蟹和日本绒鳌蟹两者的形体容易混淆,它们的主要区别为:

(1)   中华绒鳌蟹  头胸甲明显隆起;额缘有4个尖齿,齿间缺刻深,居中一个最深;额角后方具6个疣状突起;前侧缘具4齿,第4侧齿小而明显;最末端一对不足的趾节(最末一节)呈尖爪状。

(2)   日本绒鳌蟹  头胸甲不明显隆起;额缘有4个尖齿,但中间两齿圆钝,外侧两齿较尖,齿间缺刻浅,居中一个最深;额角后方具4个疣状突起;前侧缘具3齿,第4侧齿退化;最末端一对不足的趾节宽而扁。

2、      河蟹是穴居还是隐居的?

河蟹在水体中既可过穴居生活,也可过隐居生活。这主要视当地的生态环境而定,其目的都是为了躲避敌害。在饵料丰盛、水质良好、水面开阔和水生植物丰富的草荡中,河蟹一般均隐藏在水草丛和底泥中,过隐居生活。在有潮水涨落的河川和湖泊里,河蟹一般是挖洞穴居。从养殖角度看,隐居的河蟹新陈代谢较强,比穴居的生长快。因此,人工养殖水体要提供河蟹隐居的生态环境,以促进生长,提高河蟹的品质。

3、      河蟹喜欢吃什么?

河蟹为杂食性甲壳类。动物性食物有鱼、虾、螺、蚌、蚯蚓及水生昆虫等;植物性食物有浮萍、丝状藻类、苦草、金鱼藻、菹草、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凤眼莲(水葫芦)、喜旱莲子草(水花生)和南瓜等;精饲料有豆饼、菜饼、小麦、稻谷和玉米等。但在一般情况下,水草等食物较易获得,故在自然环境中,其胃内食物组成常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4、      为什么说河蟹是横行霸道的动物?

河蟹的横行,是由其4对步足的膝状关节和斜形关节的构造所决定的;论其霸道,除了在形态构造上具强大的鳌足用以捕食、碎食与抗御敌害外,主要是由河蟹的生活习性所决定。河蟹不仅十分贪食,而且还有抢食、好斗的天性。为了争夺美味可口的食物而互相格斗;雄蟹为了争夺一只雌蟹而全力格斗;缺乏食物时互相残食。

5、      为什么有的河蟹鳌足或步足之间大小相差很大?

       河蟹的左右鳌足或步足大小差异很大,这是其自切再生的结果。当河蟹受到强烈刺激或机械损伤,或在蜕壳过程中蟹足蜕壳受阻蜕不出来时,常会发生丢弃自己鳌足的自切现象。河蟹自切是为了求得生存的一种保护措施,其自切断肢有固定的部位,折断点总是在附肢基节与座节之间的折断关节处。这里有特殊的构造,既可以防止流血,又可以从这里再生新足,这就是河蟹的自切再生术。河蟹断落1~2个鳌足,并不影响其生命,数天后在折断处会长出一个半球状的疣状物,继而延长成棒状鳌足。新生的肢体比原来的肢体细小,功能相比也有所降低。但再生现象只有在蟹种进行生长脱壳阶段存在,成熟蜕壳后,再生能力就消失了。

6、      为什么说河蟹是“攀高能手”?

       河蟹的攀高能力较强,其爪尖锐而有力。攀高时,常将一侧步足伸直,趾尖抓住防逃设备的凹凸不平处或缝隙,另一侧步足弯曲,趾尖扣住地面,随着两侧步足的伸直或弯曲,河蟹就缓慢而谨慎的向上攀登。而仔蟹、幼蟹依靠其步足刚毛上的吸附水,能在潮湿的玻璃板上垂直爬行。河蟹一旦达到性成熟,就要进行生殖洄游,河蟹会想方设法翻越防逃设备,翻闸越坝。因此,人工养殖河蟹必须提供始于河蟹栖息的生态环境,并配备良好的防逃设施,否则河蟹将逃之夭夭。

7、      为什么河蟹在生长期必须蜕壳?

      河蟹的生长过程,总是伴随着幼体的蜕皮或幼蟹的蜕壳而进行的。这是因为河蟹是节肢动物,具外骨骼,外骨骼的容积是固定的,当河蟹在旧的骨骼内生长到一定阶段,积贮的肌体已发展到旧外壳不能再容纳时,河蟹必须蜕去这个旧“外衣”,才能继续生长。将要蜕壳的河蟹,背甲呈黑褐色,停止摄食,选择安静隐蔽的浅水处进行蜕壳。

8、      河蟹一生蜕几次壳(皮)?

河蟹一生从卵中孵出的Ⅰ期溞状幼体到最后一次蜕壳,大约需蜕壳(皮)18次。通常将溞状幼体逐步变态为大眼幼体,大眼幼体再变态为Ⅰ期仔蟹,这一阶段称为蜕皮;Ⅰ期仔蟹开始则称为蜕壳。

9、      什么叫溞状幼体?

刚从蟹卵中孵出脱离母体的幼体,外形像水溞,故称溞状幼体,用符号Z表示。溞状幼体分为五期。河蟹胚体出膜进入海水中的幼体为Ⅰ期溞状幼体(Z1),以后经过3~5天蜕皮一次,由Z1 变为Z2 、Z3 、Z4 、Z5 。溞状幼体分头胸部和腹部两个部分。头胸部近球形,具一背刺、一额刺和二侧刺,一对复眼;腹部狭长,尾节分叉。

   溞状幼体只能在海水中生活(盐度8~30,以20左右为佳)。溞状幼体具强烈的趋光性和溯水性,前期常浮游于水的表层,后期多沉于水底。溞状幼体离水不久即死亡。

   溞状幼体的食性为单细胞藻类、轮虫、蛋黄、卤虫无节幼体、卤虫幼体、豆浆、豆腐和蛋羹等,并有以大吃小、相互残杀的现象。人工养殖时,应防止发生几代同堂的现象。

10、什么叫大眼幼体?

       第Ⅴ期溞状幼体经3~5天生长后,蜕皮即变态为大眼幼体,俗称蟹苗。其体形扁平,胸足5对,腹部狭长,头胸甲上的刺均已消失,额缘内凹,眼柄伸出,末端着生复眼,故称大眼幼体。

大眼幼体呈龙虾形,既可游泳,又可爬行。它有较强的游泳能力,在河口每天可上溯约30公里左右。大眼幼体具较强的趋光性、溯水性和趋淡性。对淡水水流较敏感,往往溯水而上,在河口形成蟹苗汛期。大眼幼体用鳃呼吸,离水后保持湿润可存活2~3天,这一特点为蟹苗干运法运输提供了方便。大眼幼体适合于河口咸淡水(盐度为5~7)中生活,它已具备较强的渗透压调节能力,因此经暂养调节,能适应淡水生活。大眼幼体具较大鳌和口器,杂食性,可主动捕食大型的浮游动物。

11、什么叫仔蟹?

    大眼幼体蜕皮后变成蟹形小蟹,其雌雄外观已可判别,此时的小蟹称为仔蟹,因其个体大小似黄豆,故俗称“豆蟹”。仔蟹依靠步足爬行和游泳。尽管仔蟹外形与河蟹相似,但此时其头胸甲长度大于宽度,过隐居生活,而且仍喜欢在咸淡水(盐度3~5)中生活。以后每隔5~7天蜕一次壳,到Ⅲ期仔蟹时(一般每千克1.8万~2.4万只),其头胸甲长度才小于宽度,外形与成蟹相似,并开始挖洞穴居,而且它只有在淡水(盐度在0.5以下)中才能正常生长。因此,我们把大眼幼体蜕壳3次,列为仔蟹阶段,即Ⅰ~Ⅲ期仔蟹。这一阶段在自然情况下是由河口上溯到淡水;其生活习性也由浮游转为隐居,开始挖洞穴居;其盐度也由咸淡水逐步过渡到淡水;其食性由食浮游动物逐步也转化为以水生植物及有机碎屑为食。

12、什么叫幼蟹?

幼蟹即由Ⅲ期仔蟹饲养到年底或翌年春天的蟹种,一般出池规格为每千克50~200只。因其个体似大衣纽扣大小,故生产上俗称“扣蟹”。幼蟹外形与成蟹相似。幼蟹群体间个体生长差异十分显著,在自然条件下,同月龄的幼蟹,个体相差200倍。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容易因缺乏食物而自相残杀,或因水域环境条件差、积温过高、营养过剩而造成性成熟,其经济效益明显下降。

在生产上这一阶段称为1龄蟹种培育。

13、黄蟹和绿蟹有何特点?

翌年末达到成熟蜕壳前的蟹种,因其背壳呈土黄或灰黄色,通常称其为黄蟹。黄蟹的性腺尚处在初级阶段,性腺小而肝脏大,肝脏部分的重量比性腺重20~30倍。在长江中上游,每年8~9月,2龄河蟹先后完成生命中最后一次蜕壳(又称成熟蜕壳),其头胸甲长度和宽度不再增长,仅作为肌肉和内脏器官的充实和增重,背壳呈青绿色,通常称为绿蟹。河蟹进入绿蟹阶段后,性腺发育迅速,明显增大。如雌蟹进入生殖洄游时,其卵巢已逐渐接近肝脏重量。当进入交配产卵阶段,卵巢重量则明显超过肝脏。

14、河蟹一生是如何度过的?

   综观河蟹的一生,可用下图来示意。



河蟹生活史模式图


15.北方(南方)的河蟹能不能移植到南方(北方)养殖?

实践和研究表明,河蟹的地域性十分突出,一旦移植到与原来生态条件差异较大的环境下,生长显著缓慢,而且极易与当地河蟹杂交,造成种质混杂,经济价值下降。我国近十多年的“大养蟹”,将不同水系或不同种群的蟹苗、蟹种移植到异地养殖,导致各水系绒鳌蟹蟹种质资源的混杂,其无形资产的损失不可估量。因此,生产上必须严禁不同水系的河蟹移植到其他水系养殖。

二、           蟹苗的选购、运输和培育

16、如何区别真假蟹苗?

     中华绒鳌蟹产卵、孵化的季节,也是方蟹科其他一些种类在河口产卵、孵化的季节。因此,天然蟹苗中往往容易混杂一些其他种类,其中尤以天津厚蟹(俗称蟛蜞)最为普遍,其数量也最多。有些年份,天津厚蟹蟹苗数量甚至超过中华绒鳌蟹蟹苗。它们的主要区别是:

(1)   旺发季节不同  天津厚蟹蟹苗出现的时间比中华绒鳌蟹早7~15天。

(2)   个体大小不同  中华绒鳌蟹蟹苗个体大,体重重;而天津厚蟹蟹苗个体小,体重轻。据测定,中华绒螯蟹蟹苗每只体重4.1±0.58毫克,而天津厚蟹蟹苗每只体重仅2.73±0.28毫克,前者比后者重1/3

(3)   颜色深浅不同  同期(45日龄)的蟹苗,中华绒螯蟹蟹苗体色较深,头胸甲呈淡青黄色;而天津厚蟹蟹苗体色淡,呈半透明状态。

(4)   形态差异  中华绒螯蟹蟹苗两侧额齿较尖,棱角明显,中间缺刻深;而天津厚蟹蟹苗两侧额齿钝圆,无棱角,额部平,中间具一内凹。中华绒鳌蟹蟹苗的第二、第三对步足趾节(最末端一节)内侧具4个锯齿,而天津厚蟹蟹苗所有步足的趾节均无锯齿,此为两者最显著的区别。

(5)   Ⅰ期仔蟹以后生态习性差异  在土池中饲养,天津厚蟹大眼幼体变态为Ⅰ期仔蟹后,则栖息在池中水草丛里,其个体较大,体色为土黄色。通常中华绒鳌蟹在Ⅲ期仔蟹前不挖穴,过隐居生活。

17、如何挑选优质蟹苗?

生产上可采用“三看一抽样”方法,来判别挑选质量好的蟹苗:

(1)        看规格是否一致 同一批蟹苗,大小规格必须整齐一致(一般要求80%~90%相同)。否则在饲养时,日龄高的蟹苗会残食日龄低的苗。到仔蟹阶段更易因发育阶段不同而造成自相残杀,特别是在饵料不足时,这种现象特别严重。

(2)        看体色是否一致 优质蟹苗体色深浅一致,呈淡青黄色,稍带光泽,群众成为“黑仔”;劣质蟹苗,体色深浅不一,嫩苗、老苗参差不齐。

(3)        看活动能力强弱 蟹苗沥干水后,用手抓一把,轻轻一捏,再放到蟹苗箱内,看其活动情况。如用手抓时,手心有粗糙感,放入蟹苗箱内蟹苗爬行敏捷,能迅速向四周散开,是优质苗;如手心无粗糙感,放入蟹苗箱内仍成团,很少散开,则为劣质苗。

(4)        抽样检查  称1~2蟹苗计数,折算每千克蟹苗数量。一般每千克14万~16万只为优质苗;每千克18万~22万只质量中等;每千克在24万~30万只为伪劣蟹苗。

  总之,选购蟹苗时,应选择大小、体色一致,育苗时间适中,发育阶段为4~6日龄(水温高时日龄可偏低,水温低时则偏高),个体大,活动能力强,盐度在4以下的淡化苗为佳。

18、哪些蟹苗不能购买?

   在选购河蟹苗时,有六种苗不能购买:①花色苗,即体色有深有浅,个体有大有小;②海水苗,即未经淡化的蟹苗不能购买;③嫩苗,即体色半透明,大眼幼体日龄低,甲壳软,经不起操作和运输时的挤压,仔蟹培育的生活率低;④蜕壳苗,大眼幼体已有部分蜕壳变态为Ⅰ期仔蟹,如果此时运输,仔蟹甲壳软,加之运输途中一部分大眼幼体接着蜕壳,它们均易被挤压而死亡;⑤高温苗,在河蟹温室人工育苗过程中,育苗池的水温应保持在22~24,但有些单位为缩短育苗周期,采用提高育苗池水温的方法,其育苗水温在26~28,这种蟹苗个体小,而且不适应常温环境,极易死亡;药害苗,在河蟹人工育苗过程中,大量施用防病药物,特别是反复使用抗生素药物,易造成蟹苗发育初期每蜕一次壳,就有一大批蟹苗死亡现象。

19、如何制作蟹苗箱?

蟹苗箱用1.2~1.5厘米厚的杉木板制成,规格一般为长60厘米、宽40厘米、高10厘米。每个木框侧面中间均开气窗,以便于观察和通风。长边气窗规格为28厘米×3.5厘米,短边为14厘米×3.5厘米。框底及气窗均用网目为1~2毫米的聚乙烯网布绷紧固定。每只箱的上沿做成凸榫,下沿做成凹榫,以便上下相叠,密封吻合。一般5~10箱为一叠,最上端用一箱盖盖住即可。

20、如何运输蟹苗?

   主要采用蟹苗箱“干法”运输蟹苗。其方法简便,成本低,运输量大,运输24小时内成活率可达90%以上。“干法”运输蟹苗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蟹苗箱必须在水中浸泡12小时,以保持运输途中潮湿的环境。

(2)   蟹苗箱内应放入满江红(绿萍),或仅留少量嫩叶的水葫芦,或带须根的水花生,或水草(叶呈丝状)。蟹苗在此环境中,既保持了一定的湿度,也保证了苗层的通气,又防止苗层在一侧堆积。

(3)   装苗时应防止蟹苗四肢黏附过多水分。蟹苗装运时,如水分过多,易造成苗层通透性不良,使蟹苗支撑力减弱而导致底层蟹苗缺氧死亡。因此装面时,必须坚持宜干不宜湿。

(4)   一般每箱装运的密度控制在1千克,运输时间为24小时。

(5)   运输时,应避免阳光直晒和凉风直吹,以防止蟹苗鳃部水分蒸发而死亡。

(6)   如当时气温过低,应在白天运输;如气温过高,则最好在夜间运输。

(7)   运输途中,如蟹苗箱过分干燥,可用喷雾器将苗箱喷湿,以保持箱内环境湿润。但一般蟹体不必喷湿(除非天气干燥、运输时间长),否则反而易造成蟹苗四肢黏附过多水底,增加支撑力而造成死亡。

(8)   如用卡车运输,应上有蓬,后有盖,以防日晒和风吹。有条件可用空调客车或冷藏车运输,并给予适当的通风,气温控制在20℃左右,最低气温不能低于15℃,其气温骤变的安全范围不超过5℃。

21、河蟹苗种培育有哪几种模式?

河蟹苗种培育有“单一培育法”和“组合式培育法”两种模式。“单一培育法”,采用稀养蟹苗(通常0.6~1.5千克/亩﹡),中期不捕出仔蟹,一直饲养成1龄蟹种(扣蟹);而“组合式培育法”,则由一级池(又称1龄蟹种池或扣蟹池,或稻田、湖泊网围)组合而成,其蟹苗放养密度大(通常5~10千克/亩),经20天左右培育成仔蟹后,再捕出分养(或销售)到蟹种池塘、稻田或湖泊网围内养成蟹种。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在蟹苗到仔蟹培育阶段,均需在小水体中精心培育。

﹡ 亩为非法定计量单位,1亩=1/15公顷。

22.为什么蟹苗要培育成仔蟹才能提高养殖成活率?

   仔蟹饲养就是蟹苗经3次蜕壳,经过20~30天的饲养,养成约2万只/千克的仔蟹(又称豆蟹)。蟹苗新陈代谢水平高,生长快,需要摄食大量高质量的饵料,但蟹苗个体小,抗逆性差,对饵料的要求高。如果直接将它们放入湖泊、河道中,就好比将鱼苗直接放入湖泊、河道中,就好比将鱼苗直接放入天然水体中一样,成活率极低(通常回捕率仅0.1%~5%)。因此,必须创造一个无敌害的、水质良好、饵料充足适口的生态环境,促进其生长,提高成活率。仔蟹培育池,就是为其创造这一生态环境而设立的专用培育池。

23、仔蟹培育池要具备哪些条件?

  仔蟹培育池面积1~3亩,水深0.5米左右(如单一式养殖方法,则面积、水深需按1龄蟹种要求)。要求水源充沛,水质为纯淡水,无污染,池塘排灌方便。土质为非盐碱地,并以壤土为最佳。池底少淤泥,池底向出水口倾斜。此外,当年已作蟹种池的塘翌年不能再用于饲养蟹种,以免自相残杀。

24、如何建好养蟹池塘的防逃设施?

   为防止河蟹逃逸,在养蟹池离池沿0.3~0.5处建防逃设施。养蟹池塘的防逃设施有:

(1)   农用塑料薄膜围栏  蟹池的防逃墙高0.5~0.7(1龄蟹池塘可稍低一些),埋入土中0.15米。防逃墙稍向池内侧倾60°角,其内侧光滑,无支撑物。防逃墙拐角处呈圆弧形。安置方法为:先以木桩为支柱,以铅丝或塑料绳为骨架,用双层薄膜对折后,两个下端合并压入泥中0.10.15,上端架在铅丝或塑料绳上,要求薄膜绷紧和平直。此法造价低廉,装置方便,不抗大风,需及时维修更换。此种防逃设施主要用于蟹种或稻田养蟹水体。

(2)   钙塑板、铅皮围栏  在池埂上用高0.8米的钙塑板或铅皮埋入土中20厘米压实,用打了螺眼的钢条或木柱作桩,将板打孔固定在桩上。此法具质轻、运输安装方便、造价低和防逃效果好等优点,一般使用年限为34年。此种防逃设施主要用于成蟹养殖。

 此外,为防止青蛙、鸭子等敌害生物跳入蟹池,需用聚乙烯网片(4/厘米2)将池塘四周围起,网底部埋入土内10厘米,网高1米,形成防蛙网,防蛙网与防逃墙间隔0.51米。

25、如何做好清塘工作?

  多年用于养蟹的池塘,用于淤泥淤积,塘基受河蟹挖穴,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崩塌,必须进行整塘。整塘就是将池水排干,清除过多淤泥,将塘底推平,用塘泥敷贴在池壁,填好漏洞和裂缝,清除池底和池边高等植物,将多余的塘泥清上池堤,为青饲料的种植提供肥料。所谓清塘,就是在池塘内施用药物,灭杀影响蟹苗生存、生长的各种生物,以保障蟹苗不受敌害、病害的侵袭。先进行整塘,曝晒数日后,再用药物清塘。

  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茶粕、漂白粉、漂白精和三氯异氰尿酸等。

(1)   生石灰干法清塘  池中积水510厘米,用量一般每亩为5060千克,第二天需用铁耙耙动塘泥,使石灰浆与淤泥充分混合;带水清塘,每亩(平均水深1米)用125150千克生石灰。生石灰清塘的技术关键是,所用的生石灰必须是未变粉状的快灰。

(2)   茶粕清塘 每亩池塘水深20厘米用量为13千克,水深1米用3545千克。

(3)   漂白粉清塘  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20克;漂白精用量为漂白粉的1/2;而三氯异氰尿酸用量则为漂白粉的1/3.将它们加水溶解后,立即全池泼洒。漂白粉清塘的技术关键是,务必防止其吸水潮解。

 用上述药物清塘后,一般需经710天药性消失,方可放养蟹苗。漂白粉类的药物其药性消失较快,通常清塘5天后即可放养蟹苗。

26、为什么河蟹养殖必须种植水草?

河蟹池种植水生植物有以下优点:河蟹喜欢生活在环境安静、水草丛生、水质清新和溶氧丰富的水体中。生产实践证明,水草种植的好坏与河蟹养殖的效果关系极大,水草的栽培技术是河蟹养殖的关键技术之一。种植水草的优点可归纳为:水草是河蟹重要的营养来源;是河蟹不可缺少的栖息、隐蔽和蜕壳场所;可起到净化、稳定水质和改良底质的作用;具有不可忽视的药理作用;是河蟹养殖的重要环境因子。河蟹与水生植物的互利共存,形成一个水底、水中和水面结合的多元化复合生态系统,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渔谚有:“蟹多少,看水草”,形象地说明蟹池种植水草的重要性。

生产上常见的水草有伊乐藻、轮叶黑藻、金鱼藻、水花生、水葫芦、枯草和浮萍等。

27、仔蟹培育池投放哪一种附着物最好?

 实践证明,仔蟹附着物以水生植物为最好,其中尤以水葫芦为最佳附着物。水葫芦吃水浅,遮光好,其根须稠密而蓬松,根部嫩芽又是仔蟹良好的饵料。因此,蟹苗、仔蟹喜欢栖息在根须丛中,其生态条件好,蜕皮变态的成活率高。

28、为什么蟹苗在下塘前必须暂养饱食后下塘?

  人工育苗或天然蟹苗,均需经过淡水淡化后才能销售。但沿海淡水都带有一些盐度(24),属氯化水(含氯量高),而且其钙、镁离子含量高,钙、镁比例为112;如采用地下水,尽管水中镁离子少,但其铁离子和氟离子高。而内河淡水,通常盐度在0.5以下,钙、镁离子含量低,钙、镁比例为10.3,属碳酸水(碳酸盐高)或硫酸水(硫酸盐高)。由此可见,沿海淡水与内河淡水水质上的差异很大。因此,蟹苗要适应这种差异,必须通过有机体渗透压的调节来适应新的环境,这就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需要在良好的水质、充足的适口饵料条件下进行调节。如果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大批死亡。生产实践证明,蟹苗在下塘15天中最容易死亡。而蟹苗下塘前,先暂养在网箱内,其水质条件好,在网箱内投入水溞,饵料相对密度大,蟹苗捕食水溞的几率大大提高。蟹苗饱食后,其调节渗透压的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以及捕食能力均有明显提高。此外,蟹苗摄食生物药饵后,还可以提高其抗病能力。因此,蟹苗下塘前必须经过暂养,饱食后下塘,才能提高其成活率。

 蟹苗运到后,应先将蟹苗箱放入水中2分钟,再提起;如此往复23次,以使蟹苗适应池塘的水温和水质,然后将蟹苗放入网箱中暂养。待蟹苗活动正常后,投喂大量水溞,使蟹苗吃饱,然后将网箱嵌入水中,蟹苗自动游出。

29、为什么蟹苗必须在水溞高峰期下塘?

  缺乏鲜活、高质量的适口天然饵料,是初下塘蟹苗死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而水溞乃小型浮游甲壳类,在池塘内分布均匀,不污染水质,营养价值高,属全价活饵料,其游动速度慢,蟹苗容易捕食,是蟹苗的最佳适口饵料。在蟹苗下塘前710天(水温2225℃),对一级池施用牛粪或猪粪,每亩150300千克;或在蟹苗下塘前1015天,用绿肥沤在一级池的四角,浸没水中,以后经常翻动,促其腐烂,每亩用绿肥200400千克。在蟹苗下塘前施用有机肥料,目的是人为地制造水溞高峰期,以提供蟹苗量多质好的饵料。

30、如何调节仔蟹培育池的水位?

 从理论上讲,河蟹必须在浅水环境下才能蜕壳。试验表明,河蟹在仔蟹培育阶段最适宜的水层是1030厘米,而80厘米以上仔蟹则不蜕壳,全部死亡。但在生产上,池塘水位太浅,水温、水质容易突变,也不利于仔蟹的生存。因此,为了稳定水质,仔蟹培育池的平均水深应保持在5080厘米。同时,池内种植水生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人为创造一个浅水环境,以便仔蟹栖息、生长和蜕壳。蟹苗刚下塘时,水深保持2030厘米;蜕壳变态为Ⅰ期仔蟹后,加水10厘米;变态为Ⅱ期仔蟹后,加水15厘米;变态为Ⅲ期仔蟹后,再加水2025厘米,达到最高水位(7080厘米)。分期注水,可迫使在水线下挖穴的仔蟹弃洞寻食,防止产生懒蟹。进水时,应采用GG30目的网片过滤,以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培育池。如在培育过程中遇大暴雨,应适当加深水位,防止水温和水质突变,否则容易死苗。

31、培育仔蟹还要加强哪些工作?

  (1)蟹苗下塘前要做到 ①水葫芦、小浮萍不少于整个池塘水面的1/2;②水溞成团,但不呈红色;③水清见底;④无蝌蚪、青蛙、杂鱼和虾等敌害生物。

  (2)做好蟹苗接运工作  除了做好蟹苗运输工作外,应做好蟹苗运输的衔接工作。各运输环节必须环环紧扣,密切配合,做到“人等苗、车(船)等苗、塘等苗”。

  (3)保持合适的放养密度  一般每亩12千克(如组合式培育法,每亩放苗510千克)。规格大、质量好的,密度可稀一些;反之,则密一些。

4)分阶段精养细喂生产上可采用目标管理的方法建立投饵模式(见表)。

 

               蟹苗养成Ⅲ期仔蟹投饵模式(上海崇明)

生长阶段

目标

经历时间

饵料

措施

第一阶段

蟹苗养成Ⅰ期仔蟹

35

水溞

每天泼豆浆2次,上、下午各1次;每亩每天3千克干黄豆,浸泡后磨50千克豆浆

第二阶段

Ⅰ期仔蟹养成Ⅱ期仔蟹

57

水溞、人工饵料

人工饵料为仔蟹总体重的15%20%,投饵时间为9001/3,19002/3

第三阶段

Ⅱ期仔蟹养成Ⅲ期仔蟹

710

人工饵料

人工饵料为仔蟹总体重的10%15%,投饵时间为9001/319002/3

5)做好日常管理  每天巡塘3次,做到“三查、三勤”。即:清晨查仔蟹吃食,勤杀灭敌害生物;午后查仔蟹生长阶段(蜕壳次数),勤维修防逃设备;傍晚查水质,勤做记录。池内要保持一定数量的漂浮植物,一般占用水面的1/2左右,如不足要逐步补充。

32、为什么要有蟹种培育阶段?

  蟹种培育是指Ⅲ期仔蟹培育到年底或翌年春天。这一阶段又称幼蟹阶段,在生产上称为1龄蟹种培育,相当于鱼种由夏花养成冬花或春花。幼蟹一般的出塘规格为520/只,即50200千克。

 在这一阶段,幼蟹蜕壳次数多(约为5次),个体生长快,Ⅲ期仔蟹体重为50毫克/只,蜕5次壳后,体重可达10克左右,增长了200倍。说明这一阶段新陈代谢水平高,需要充足的饵料。但幼蟹个体小,逃避敌害生物能力还较低,而且群体间个体生长差异十分显著。在自然条件下,同样月龄的幼蟹个体可相差几十倍。它们往往因缺乏食物而自相残杀,致使成活率大大下降。如直接将它们放入成蟹池,当年又无法上市,更易被成蟹残食。为提高其成活率,需要用专门的池塘,根据幼蟹的生物学特性,提供其生长、蜕壳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和饵料,培养成规格整齐、大小合适和成活率高的1龄蟹种。

33、如何在池塘中培育1龄蟹种?

池塘中培育1龄蟹种,是指采用“组合式培育法”,第一阶段先在仔蟹塘培育仔蟹后(或购入仔蟹),再由专池培育成1龄蟹种。其主要技术关键为:

(1)   池塘面积   35亩,水深1.5米。建好防逃设施,做好清塘消毒、培肥水质和植物水草等工作。

(2)   合理放养,适时混养  通常每亩放养仔蟹4万~6万只,Ⅲ期仔蟹放养量多一些,Ⅴ期仔蟹则偏低。在6月中、下旬,可混养青虾苗。池塘放养密度每亩为3万~5万尾。通常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放养鲢、鳙鱼夏花,以滤食水中浮游生物,降低池水肥度,促进蟹种生长。根据池水肥度,每亩放养鲢、鳙鱼夏花20尾,其比例为51

(3)   分阶段投饵  根据蟹种的生长规律和生态要求,可将蟹种培育分为两个阶段,各阶段的培养目标、生长规格和投饵数量见表。

 

1龄蟹种分阶段饲养模式(上海崇明)

<td width="237" style="bord

阶段

时间

蜕壳

生长规格

饵料

第一阶段

(控制阶段)

7898日(小暑至白露)

2

2万只/千克长至3000/千克左右

上一个:黄鳝养殖技术
下一个:养殖期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